北京报道, 当前, 我国已成为世界消费品生产、消费和贸易大国,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加强。 但是, 消费品的标准和质量仍然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,

供需矛盾比较明显。 消费品供给结构不合理,

品牌竞争力不强, 消费环境有待改善, 国内消费信心不足, 制约国内消费。 增长, 甚至导致消费外流。 在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, 8月13日, 《华夏时报》记者在中国消费品标准化论坛上获悉, 伊利成为行业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企业。 国家标准委员会。
        选定的公司。
        对此,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, 标准化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、社会全面进步、全面繁荣的重要手段。 的经济。
        重大。 在谈及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的实施背景时,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刚介绍, 目前乳品企业实施的标准体系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、地方标准和 企业标准。 三者中, 国家标准起决定性作用。 “国标基本完善, 但国标制定过程难免有缺陷。” 宋昆刚举例说, 2010年的《乳品安全国家标准》要求生乳的蛋白质指标为2.8g/100g, 而在牛奶企业的实际生产中, 这个指标设定的比较低。 因此, 很多企业在实际生产中会要求原料奶的蛋白质指数为2.95g/100g。 “现在公司不会按照国标执行, 很尴尬。” 除了制定标准时的妥协外, 宋昆刚进一步表示, 国标还存在着不能一概而论的问题。 比如国标中酸奶只有一个标准, 但企业在生产上会有更多细分品类, 比如浓缩酸奶。 “国标不涉及高品质产品的标准, 这其实是个漏洞。” 宋昆刚说道。 宋昆刚进一步认为, 国家标准的制定还存在时间滞后, 不能反映产品和行业的最新发展。 因此, 在宋昆刚看来, 乳业应该形成以国家标准为支撑、行业标准为补充的标准体系。 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, 可以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, 同时对标国际标准。 宋昆刚认为, 全国消费品标准化试点的启动, 将有力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。 事实上,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计划(2016-2020年)》, 部署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, 倒逼消费者转型升级 货物装备制造业。 为贯彻落实这一规划, 2017年,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开展了消费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申报工作。 对此伊利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 公司通过“建立标准机制、参与标准制定、推动标准完善”, 打造伊利三合一标准化体系, 更好地融入全球 资源, 布局全产业链。 , 不断融入国际市场, 参与国际竞争, 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。 对于未来标准化建设的方向,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 伊利的标准化试点不仅要制定和完善标准, 更要以标准化为重点; 标准, 尤其是乳制品行业的每一个标准; 同时, 质量是竞争的重点, 所以最重要的是质量的标准化。 因为标准关乎话语权, 中国乳业的话语权还很微弱, 希望伊利承担起龙头企业的责任, 通过项目的开发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.